潘鲁生:张道一先生艺术学科建设思想研究

2011-11-16
               

 

    张道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学家、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艺术教育家,是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建人,曾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在现当代中国造物艺术从传统手工艺向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不同阶段转化及共生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敏感和前瞻意识,在造物与设计理念转型的关键节点,引领性地构建图案学、工艺美术学、民艺学、美术学、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从学科建设高度,推动将传统造物经验提升为对艺术原理和文化的研究。同时,他身体力行将学科理论成果应用于高等艺术教育实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呼吁设立艺术学学科,并率先在东南大学创办艺术学系,全面探索艺术学博士、硕士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法,通过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力度。作为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学人,更将学术与教育的敏锐触角深入到艺术与设计文化批评等领域,犀利分析艺术与设计现状,探讨现实问题。

  如果说“艺术学科”是张道一先生治学和从教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词,那么,由此生成的是从艺术经验到理论体系建构、从学科理论到高等教育实践、从教育学术探索到求解现实命题的脉络,其中贯通的是学科建设从经验到原理,从学术探索到教育实践,并进一步延展作用于现代教育现实的理路,其中包含的原理性思维、体系化构架、具体的教育举措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对于我们仍在进行的艺术学等学科探索以及当代中国的设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从民艺学到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设计由“图案”发展而来。较之于传统工艺,“图案”之所谓图样、方案,已具有预设目标、建立方案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提出“图案学”的建设构想,纠正视图案为纹样的简单理解,从图案的形成、形式美的规律、图案的形象、图案的构成、图案的色彩、图案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倾向等进行深入阐释,总结图案与图案教学中的形式法则和思维规律,厘定从形象思维到创作方法的完整体系,提出“图案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和主脑。它赋予工业产品以美的、合理的外形,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设计。这设计既是审美与致用的统一,又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图案教学是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有关艺术的理论,美学的原理,历史的知识,产销的知识和一般美术技能的训练,都要汇集于图案,融会而形成一种专业的设计能力,以应社会的需要”。其《图案与图案教学》因此被称为“关于重建现代的中国图案学的完整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图案与工艺美术、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这种将形象、意匠、创作实践上升为艺术原理的思路贯穿于张道一先生的治学过程,因此在从“图案”到“工艺美术”的演进过程中,进一步使传统的百工之说从学理上得到提升,不仅从历史序列上把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最早的工艺是原始的石器工具和将彩石、兽牙、蚌壳等制成的配饰;其次是以《周礼•冬官•考工记》“审曲面势以伤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为范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代以手工工艺生产形式的工艺美术;第三个阶段是近代以中国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的产业需要,来自西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工业设计运动以及日本方面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下,形成了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具有工业设计意义的“工艺美术”。同时,更进一步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上对工艺美术的形成与内涵做出原理性的定位,提出“本元文化”论,阐述了工艺美术物质和精神统一的形态、内涵和生成基础,因而从工艺美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推动生活进步等意义上发掘工艺美术价值,强调工艺美术“有条件率先进入人文科学”领域,从原理高度为工艺美术正名。

  也正是因为“将工艺美术作为美术的‘本元’文化母体二思考”,“以整合性的造物艺术为基点,思考它的派生现象和外延关系”,张道一先生更加关注视之为艺术母体和本源的“民间艺术”,提出建立中国民艺学,一改以往“民间美术”、“民间艺术”、“民间工艺” 等侧重艺术学和美学而忽视民艺独立学科属性,从民艺学的研究对象、民艺学的研究宗旨、民艺的分类、民艺的成就、民艺学的比较研究、民艺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界定,指出“民艺学必然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性质,第一次系统提出“民艺学”学科建设问题。具体将民艺研究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强调“民艺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基础层次,它既要探讨民间艺术一般原理性问题,也要从人类文化的共性中找出中国文化的个性,那就是中国民艺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

  有了民艺学研究这把钥匙,张道一先生进一步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艺术学研究,在艺术学的高点对艺术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思考与探讨。于1995年发表的《应该建立“艺术学”》,对当代中国建立艺术学的必要性和艺术学的学科内涵、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做出阐释,被学术界视为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具有纲领性价值的文献。1997年再次发表专文《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进一步阐述建构中国艺术学的思想来源和背景。从整体上对“艺术学”做出界定,指出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没有艺术的活动和实践固然谈不到艺术的学问,但若只有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和演奏, 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学的建立”,强调“中国艺术学”既是中国的,中国人所做的,也是中国艺术的,并非地域性的艺术学,而是具有文化属性应进入世界之林。就此,进一步阐述艺术总体共性与艺术学基本分支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艺术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学、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等九个基础学科,以及艺术思维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十一个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了总的学科建设框架。

  整体上,张道一先生从形式法则和思维规律出发,将图案作为工艺美术的灵魂和主脑,进而将工艺美术视为本元文化和整合性的造物艺术,为工艺美术正名并进一步关注作为艺术母体的民间艺术,系统提出民艺学问题,终达艺术学的高点对艺术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思考与探讨。可以说,无论是图案学、工艺美术,还是民艺学、艺术学,这一系列学科建构,既是开拓性的,也具有标志性意义。真正从中国造物艺术的现实出发,将以往百工技艺等经验性总结提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将传统分门别类的艺术现象研究纳入宏观、综合、整体性的构架,在从原理层次分析其共性、特点、规律以及社会功能的同时,确立了艺术学、民艺学等学科本体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由于这一理论提升和体系化建构的过程深刻植根于中国的艺术传统和文化现实,因此在实践中,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

  二、从艺术学科理论到高等教育实践

  张道一先生认为,艺术在我国的人文科学中应该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艺术事业的发展,也关系着民族文化的提高”,强调“艺术学的建立,涉及到很多方面。深入研究各类艺术的特点,整合地探讨艺术的共性,从而解决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就能奏效的,需要从完整的体系上进行思考,包括艺术自身的若干分支,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分别完成学术性的专著。学校教育很重要。学校作为教学中心培养研究人才, 同时作为科研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因此,张道一先生从未停留于学理辨析和理论阐释,致力在教育领域实践其关于学科建设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应该说,进入教育实践层面,则不仅涉及知识的内在体系,而且关系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因素,是一个进一步立体化、深化的过程。

  1992年,在张道一先生和其他学者的呼吁下,国家相关部门将艺术学设为文学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和音乐学等二级学科。所谓正“艺术学”之名,在国家学科和专业目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1994年,张道一先生在东南大学创立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并招收一级学科艺术学的硕士。此后几年,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相继成立艺术学系、艺术学研究所,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学系科建设由此展开。1998年,张道一先生领衔东南大学其他学者申请到我国第一个二级学科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发挥长远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学科建设不仅是某一类型的学术范畴与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一种组织结构的构建,由大学中的系科、学生获取的特定学位、专业领域研究者的职称等一系列内容构成,并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因此,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张道一先生重视科研成果的发布和交流,主编大型学术丛刊《艺术学研究》及“艺术学研究”丛书,将学术刊物作为发表科研成果的阵地,推动学科发展。刊物广泛涉及到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原理研究、民艺学、设计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诗学、汉字艺术与中国图案学、音乐美学、舞蹈学与戏剧史论等内容,充分反映了张道一先生关于学科建设的思路,即既要明确学科本身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还要进行充分地分类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所构建的学科本身会走向成熟和完善。也是因为具有这样提纲挈领的开阔视野,在建立艺术学系的教育实践中,张道一先生不仅重视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加强艺术实践的理论研究,而且提出设立应用型专业,如工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培养本科生,重视在综合大学各专业开设艺术选修课,增加美育的渠道。

  在这样的实践探索推动下,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新建了艺术学院、艺术系科和相关专业,同时,几乎所有的高校先后设立艺术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培养。达成的共识在于“艺术学科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普遍,逐步成为中国高校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直接汇入到中国大学的整体学术氛围和人文素养的新型结构之中”。如果说经过一步步扎实建设,艺术学科的地位在我国得到了确立,“艺术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历程,同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制度在逐渐健全,学科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艺术教育更有蓬勃发展之势”,那么,张道一先生这样的开拓者,在艺术学科建制方面进行的探索无疑发挥了切实的作用。也正是在推进教育实践和建设学术阵地的过程中,张道一先生的一系列学科建设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学子,扎根中国的文化艺术土壤,实现理论建构与提升。甚至可以说,由此形成了“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学术范式渐成主流的语境中,一支具有本土生命力、有承传、有发展、能够实现理论提升的学术中坚。

  三、从教育教学探索到求解现实命题

  如果说从理论研究到教育教学实践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道路,那么,张道一先生的学科建设思想中时刻凸显的还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例如着眼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现实,张道一先生提出,“建设新的设计艺术学科,发展新的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明确‘谋求’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得到满足。抓住一个‘谋’字,就有了起因和动力;探索一个‘道’字,就掌握拉原则和规律;寻找一个‘法’字,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治学之路。吸取古人的经验,借鉴外国人的做法,都是自己行路的参照”,正是基于这样提纲挈领地剖析,强调“在理论方面,要把艺术和设计的关系理解深透,进而说明它与生产、经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之形成良好循环。对于的历史,要明确借鉴的重要性,既应强调艺术设计与、生产在近现代的结合,又不能隔断历史,忽略古代手工艺对近现代设计的影响,在知识方面,不但要掌握与设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也要具备文化的,经济的以及工学的有关知识”。可以说,这样关于设计现实的分析在设计需求、设计手段、设计理念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构建设计战略、重视设计的传统文化根基、由设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等,仍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尤其现在设计已经突破产业阈限,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不仅要以“高精尖”科技作为提升发展的关键,而且要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基础,发挥提升和引领作用,要真正从设计层面解读传统文化资源,把握当代生活方式内涵,在设计实践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以设计为媒介,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设计”。这需要我们如张道一先生那样,以宏观视野和深入切实的剖析思考去应对和推进。

  可以看到,张道一先生从文化高度关注设计现状,痛陈时下设计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批评不重动手实干的“口头”设计、过度包装等浮夸设计,担心商业化追求肢解优秀传统文化,担心工具化使专业设计人员的基本功弱化,提出了“设计怎么办”的问题。并因此进一步将设计规划、设计方法等向设计思想、设计文化、设计伦理的层面延展,探讨设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这不仅是一种深度的解析,也是实质性地研讨和号召,指出“看行情做生意,什么有利卖什么,那是小商贩为了营生。艺术是塑造灵魂的,而设计艺术担负着美化生活、丰富生活、使生活更美好的任务;只能追求高尚,不能混入低俗。人各有志,既然志在于此,唯有德才并进,攀登高峰,才不负设计艺术的历史使命”,倡导从业者“作一块民族振兴的基石”。

  张道一先生坚持设计创作,从招贴、包装、书装到标志,他设计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实务的作品。正如他重视理论研究、致力培养艺术理论研究人才,也时刻关注实践层次问题的解决,他所强调的“美与用的辩证统一,审美的意匠与功能机构的发挥”、“人体的研究。即人与物与环境的关系”、“材料的研究。各种造物材料的性能、结构,及对物品的适应”、“工艺的研究。各种工艺手段、技术特点、加工方式,对设计的局限,以及设计对工艺、材料的适应”以及“消费心理和市场物资的研究”等等,对设计实践和设计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张道一先生的治学实践历程与中国现当代设计发展的脉动深刻契合,其学科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专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文学科建构发展的内在理路,从中可以获得良多启示。尤其当前,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进一步印证并实现了张道一先生对艺术学科建设的前瞻性探索,同时也更需要我们深入解读前辈学人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深入思考当下的艺术学科建设问题,探索如何进一步从深层的规律、原理和知识架构出发,面向文化发展的现实,推进艺术学及相关学科建设,探寻理论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契合点,从教育、科研、实践等诸多角度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时下,无论是设计发展的现实,还是文化传承振兴的使命,都对当代学人做出考验,能否以开阔的胸怀、通达的视野、进取的精神致力其中,由辨析学理而成就事理,关系着我们的文化艺术弘扬壮大或湮没无闻。张道一先生由学科建设而汇聚引领性的动力,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是为中国当代可贵的学科建设思想,也是治学为人的教诲。我们当汲取教益力量开拓前行。

  辛卯年立冬於北大山下

 

上一条:艺术学之道——张道一先生从教六十周年暨全国艺术学科建设论坛纪念论文集·序 言

下一条:郭廉夫:张道一先生的人生境界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