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光华流转,转眼间,《山工艺青年报》迎来了辉煌的第一百期。从诞生至今日,她付出的不仅是努力和汗水,更有一份对《山工艺青年报》深深的热爱。王妍,原团委副书记、《山工艺青年报》副主编(现任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让我们追随王书记的话语,探访那值得铭记的时光。
以下记者简称“记”,王妍书记简称“王”。
记:您在担任《山工艺青年报》副主编的时期,报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您主管《山工艺青年报》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王:首先,团委急需一个宣传的后方阵地。当时校园网站尚未完善,论坛等宣传窗口也已关闭,我们希望使《山工艺青年报》成为团委的宣传阵地,扩大其在校园里的影响力,用纸质的载体来传播校园文化。关于工作思路,《山工艺青年报》的主体编辑工作当时所依托的是一些文字能力强的同学主要是人文艺术学院的学生,处理一些细节亦或报纸真正的编辑工作。作为主编,我所把握的只是报纸的大方向,把《山工艺青年报》定位在“做同学们自己的报纸”上,还有一些原则性的方向引导,并给予一些指导及建议。
记:《山工艺青年报》发展至今已走上正轨,但当初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您是怎么解决的,可以具体谈一下吗?
王: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当时团委经费总共是两万,包括学校活动、办公室的维护等项目,很紧张。可想而知,《山工艺青年报》的资金并不充裕,我们也依然坚持下来,克服各种困难。01年,报纸使用的还是普通的A3白纸,还不是正规的新闻纸。随着经费不断充足,《山工艺青年报》也逐渐走上正轨,慢慢完善。另外,具体的工作困难,大部分是学生解决的。在《山工艺青年报》发展初期,学生也很懵懂和迷茫,为报纸加班加点,焦头烂额。他们通过不断尝试,融入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付出了很多心血,至今让我印象都很深刻。
记:以现在您的角度或心境是如何看待《山工艺青年报》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内容题材的?
王:回顾工作的那段时期,《山工艺青年报》作为团报,履行着宣传共青团的职责和义务。团报有团报的局限性,与共青团工作密不可分,这点是毫不动摇的。但是,既然主旨是做同学们的报纸,我们就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作为艺术设计类院校,我们的团员和普通团员有所不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的是设计类人才,更需要我们体现学生对艺术性与个性化的追求。如果正式的东西不可或缺,那么在其他方面需要多加入一些互动性的方面,或者适当结合专业,使学生参与意识更强,更加人性化一点。
记:作为团委的老师,您觉得应该把《山工艺青年报》定位在什么位置?
王:作为团委老师来讲,宣传团委活动,是完全适当和必要的。但是如何扩大学生受众范围,增加阅读兴趣,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每个新闻媒体,都不能盲从受众读者的品味,而是需要去挖掘不同的新闻价值。不同的报纸,读者状况也不同,需要进一步探索,也可以适当做一份调查问卷,对于关心报纸的人来讲也是一种回馈,我们所获得的思路和想法也会增多。
记:您在团委工作的日子里的心得和经验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事无巨细,任何事情实施起来都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另外,《山工艺青年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从关心有无到注重好坏,对于编辑的选择,也需要深入层次的挖掘。参与人员也需要更加用心,有自己个性的融入和创造性的想法。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很简单,但是理解力以及创造力的发掘,需要学生去慢慢体会。《山工艺青年报》对于团委的作用,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在网络发达的时期,纸质文件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宣传的窗口,团委的工作思路都能够有所体现。总体来说,一定要坚持下去。
记:《山工艺青年报》就要100期了,能否谈一下您对它的期望和寄语?
王:转眼间,已经100期了,十年了,真的很不容易,当中包含了很多学生的心血,我们也应该珍惜和爱护这个成果。在这当中,老师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学生的努力和付出,他们加班加点的为这份报纸奉献了很多。同时,也希望《山工艺青年报》能够与时俱进、打破局限,更好的做同学们自己的报纸。希望在将来的200、300期,《山工艺青年报》会越来越好,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也真正能做到,做同学们自己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