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作处

投稿指南

一、声明

(一)来稿文责自负,发表时署名听便。切勿一搞多投,否则我刊有权追究。我刊发稿时有权对来稿进行修改,不同意者请注明。

(二)2个月未见我刊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无论用否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三)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以及其他电子数据库。作者如不同意将文章入编,投稿时敬请说明。

(四)本刊不收取版面费、编校费等任何费用。

二、相关要求

(一)来稿篇幅以在0.5~1.5万字之间为宜;稿件要求论点新颖,字体规范,标点正确,引文无误;文章层次一般不超过五级,用序号用一、(一)、1、(1)、表示。

(二)来稿须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工作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三)来稿如系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须注明基金项目的年度、具体名称和项目编号。

(四)来稿须提供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摘要主要摘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是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摘要不举例证,不叙述研究过程,不作自我评价。

(五)来稿须提供3~8个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情报搜集的标准化语言词汇,选词以最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到该篇论文为原则,如人名、作品、术语等。

(六)来稿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别排列。注释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统一采用尾注,排在文章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数字加中括号标注(如[1][2]……)。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有关图书资料,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于文末,序号用1.、2.……标注。

各类注释及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专著

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责任方式与题名之间一律用冒号;责任方式为“著”可省略。

示例:

潘鲁生:《美在乡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6页。

*有多位责任者时,只保留第一责任者,其他人用“等”字概括。

示例:

唐家路等编著:《设计艺术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5页。


*中译本著作,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放在题名之后。

示例:

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周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9-431页。

2.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见)文集责任者(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文集责任者前的“见”在不产生歧异的情况下,可省略。

示例1:

张道一:《艺术学的研究与方法》,见潘鲁生主编:《艺术学之道——张道一从教六十年及艺术学思想研讨会纪念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61-72页。

示例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为同一作者时,可用省去责任者。

著作、文集的序言、前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3.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

1)期刊

责任者/文章题名/期刊题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引用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时,应在期刊题名后括注出版地。如果需要,引用期刊时,也可标注页码。

示例:

:《论艺术传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

示例:

董占军:《艾多尔·索特萨斯:设计界的毕加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第1期。


*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应在刊名后括注出版地点;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

示例:

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页。


2)报纸

责任者/文章题名/报纸题名/出版日期或卷期(附出版年月)/版次。

示例:

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中国美术报》2016年12月2日,第23版。

4.外文文献

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为准。

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项目与顺序与中文相同。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题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

示例: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

5.未刊文献

责任者/未刊文献题名/文献属性/编号/收藏单位/页码(选项)。

示例:

王拓:《墨斗的传统造物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第17页。

6.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包括以数码方式记录的所有文献(含以胶片、磁带等介质记录的电影、录影、录音等音像文献)。其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 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年10月4日。

7.转引文献

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8.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4)引用古籍与夹注的使用

正文中引用先秦诸子的著作或少量引用传统经典古籍中的语句,可适当使用夹注,而不用采用页下注的形式。一般只标书名和篇名,用中圆点连接,用圆括号括注,紧随引文之后。在正文中不宜多用夹注,二是夹注应尽量简短。

示例:

庄子说惠子非常博学,“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

9.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示例: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第326页。

10.间接引文

间接引文通常以“参见”“参阅”或“详见”等引领词引导标注项目,应标识出具体参考引证的起止页码或章节。“参见”“参阅”或“详见”后不加冒号。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参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9页;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31-32页。

 

11.引证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

*序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责任者层次关系复杂时,也可以采用内容性注释的方式,通过叙述表明对序言的引证。为了表述紧凑,可将出版信息括注起来。

示例:

见张道一为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所作的序,第7页。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