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艺”起向未来

【文艺报】潘鲁生:加强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在中小学普及

过去一年里,在经济生产和消费领域,国货走俏,国潮国风兴起,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语言、中国艺术特色、中国历史记忆的产品热销。在诸多推动因素中,我国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和消费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在物质富足、教育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热爱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不断发掘和掀起时尚潮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国货引领的消费热点。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开闭幕式中数字技术与中国美学的融会表达带来震撼,创意设计团队中青年人的参与,评论热议中年轻网友的转发,都是一种认同和共鸣。这一切启示我们,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传习、传播和发展是潜在的、持续的、具有全面而深远影响的,它不仅涉及我们在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和追求,还形诸于消费需求、创意设计、产业经济的现实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做好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播撒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之所以要有意为之,科学、系统地加以推进,原因也在于,在现代化传媒、变化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传统民间文艺不同程度处于弱势境遇,系统发掘、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教材、教学、体验传习等形式加以普及推广极为必要。从根本上说,优秀民间文艺作品中往往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是民间智慧的宝库,对于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加强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在中小学的普及,在人生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文化情感,培育审美情趣,自觉自信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民间文艺作品是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是一条文化的、情感的纽带,也是一个记忆库、文化源,其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持久的。举例来说,让孩子们通过歌谣谚语、传说故事、风俗图画等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就是认识祖辈的生活传统、自然观念和民族的时间观、生命观,理解敬天重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和求生、求乐、求美的生存理想。让孩子们欣赏“依山建屋,傍水结村”的村落民居景观,欣赏凤凰展翅、八卦呈祥等民间装饰图像,进一步理解生活的情态、田园的情趣、故乡的真情。这样有形的、审美的、文化的、体验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往今来,历代民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民间文艺作品丰富而精彩,通过系统地编纂教材,纳入优秀的神话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传统工艺、美术等民间工艺美术,通过多样化地教学方式,融入戏剧、曲艺、民歌等民间表演艺术的体验,等等,将进一步强化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生活逻辑,以文化的教育传习助力社会经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3月7日4版)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