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院长就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主题发言
2011-06-17
潘鲁生院长就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主题发言
6月16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作为特邀专家,潘鲁生院长以“从春节符号谈文化传承与创新”为题做主题发言。深入分析当前“春节符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中国结”在春节的应用和调研作为案例,探讨现代生活空间里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将宏观的文化视野和具体的创新举措相结合,提出春节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建议。在发言中指出“经过几千年传承发展,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参与度最高、最隆重的节日,其一年之始的时间意义和团聚交流的情感意义最为突出,作为天地自然和人生的节点,通过人们的集体参与,实现普遍的交流,获得共存的经验。从根本上说,人们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春节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
潘鲁生强调,“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转型和生活方式变革,春节文化面临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关注,并建立文化比较视野,把握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此外,春节文化研究不只是民俗研究、政策研究,还应当是文化生态、文化战略的研究,需进一步把握春节文化问题的实质,从人们的精神、情感等更深的层次关注春节文化现象,探究当代文化问题”。
从文化符号角度分析指出,春节符号是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桃符、春联、“窗花”、“福”字、红灯笼、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新年画、挂历、“中国结”挂饰等视觉符号在春节文化中不同程度地留存,有着深厚积累和较为稳定的延续性,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加之部分符号的功能相同、相近,呈现出更迭趋势,春节符号功能亟待丰富,需进一步转入设计和选择的自觉状态,体系化地加以完善,为文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活态的呈现形式。
谈到“中国结”在春节的应用时指出,中国的编结技艺历史悠久,不仅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绳结装饰,在祭祀、典礼和节庆空间中,编结吉祥物也广为流传,今天,人们结合精神需求把“中国情结”加以放大并在春节得到很好的应用。通过分析临沂红花乡中国结生产情况,进一步指出“从春节符号的传统资源开发,到农民传统手艺应用,以及‘中国红’、‘中国情结’、‘中国元素’得到广泛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传承、传播和创新过程”。
最后,就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五点建议,即“建立国家文化战略,启动春节文化工程”,“保护春节民俗,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春节文化生态”,“完善春节符号体系,振兴中国手艺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春节文化传播”。指出“春节文化的现状就是当前国人精神和文化现状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们最重视的、渴望的、缺失的和怀念的,就此展开对春节文化传统自觉地传承和创新,将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文化生态视野,发挥春节在传承传统民俗、弘扬传统美德、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会在落实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果”。
上一条:潘鲁生院长在京出席“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
下一条:我校召开教师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