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沈祝华的工业设计情结

2014-12-24

 

沈祝华的工业设计情结
——写在我校工业设计教学暨沈祝华从教回顾展开幕之际

 
    今天看了“工业设计教学暨沈祝华从教回顾展”,有很多感触。我和沈祝华教授都是1983年到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的,我是毕业分配,他是从临沂调入,两人都有着地方工艺美术公司工作的经历,所以有种特殊的情结。当年同住在老校的筒子楼里,其实是学生公寓,单位给我们安排的临时往所。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直率秉性,直来直去,常常谈天说地,纵论工艺美术发展,工作生活显得轻松而愉快。我们都亲身经历了八十年代初学校从中专到大学的艰难转型,经历了从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前沿的转变过程。虽然彼此相差十几岁,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不同的是我留校后到了校实验厂进了车间,做了团的工作,他开始组建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学有所用,圆了他多年的工业设计情结。基于专业思考,彼此时常沟通交流,那个时代的校园文化俭朴,尊师重教,教职工与学生亲如一家,大家相处来往如亲朋好友,筒子楼的生活也不分彼此,互相关照,互相体贴,有种难忘的亲情,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印迹,一名教师留下的将是他教书育人的经历和影响。沈祝华教授有工业设计的情结,在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上有四个方面的贡献,是这所年轻大学宝贵的财富,尤其值得年轻教师用心研读和学习:其一,他是山东省工业设计专业的筹建者。早在1983年工业设计系始创阶段,就担任主讲教师,是学校工业设计系和产品设计专业的筹建者,也是首任工业设计系主任,许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成果开拓充实了工业设计的相关专业,填补了山东省工业设计教育的空白。其二,他是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国际交流的先导者。早在1985年就提议学校邀请英国设计委员会顾问彼得•汤姆逊,日本筑波大学构成教育专业主任、国际设计界著名构成教育学者朝仓直巴来校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987年编辑出版了国际研究班的设计作品集,并在八十年代就参与了世界设计大会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他始终把国际交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一系列关于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三,他是工业设计教学与科研的践行者,任教期间出版了《设计策划》和《设计过程与方法》等设计学专著,还编写了《产品设计》和《展示设计》等系列教材,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扎实的成果。其四,他是艺术创作“适度美”的倡导者,把艺术创作与设计学的思考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坚持绘画创作,退休之后又创作了一批油画和水墨作品。他主张艺术的真谛离不开美,适度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是艺术理论层次的思考,也是设计理论的创见。一个大家,往往在科研、创作、设计每一方面都是优秀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工业设计也需要美术的介入,科技与美融为一体。沈祝华教授通过教学实践、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开创了许多先河,对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回顾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沈祝华教授的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这些都是一所教学单位和专业建设的可贵财富。在教学与研究中,他开风气之先,在工业设计方面有创见、有引领,建立和开拓了我校乃至山东工业设计教学的格局。他积极践行,把国际交流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和教材编纂、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理论思考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一点一滴,都落实到教学上来,落实到课程里,这是教师的魅力,也是学生的福分。而且,艺术也好,设计也好,作为大学教师不能停留在经验层面,必须深入到学术的、理论、技艺的层次,有轴线、有纬度、有视角,有学术的深度和教学的广度。这也是沈祝华教授教学回顾展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工业设计有不少新特点、新形势、新机遇。2014年可以称作中国的设计元年,设计发展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推动设计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对我们的设计教育落地实施提出了要求,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对接,把设计人才的需求落实为课程,进一步打破文理分科的格局使产品设计、生活方式、审美取向融为一体,实现设计的文化引领,都是需要切实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伴随信息、材料、工艺等一系列技术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工业设计发生着具体而深刻的变化,设计走向“集成创新”和3D打印时代,工业设计教学不能停留于“创意”和“造型设计”层面,必须集合文化、创意、技术、消费、管理等要素,形成综合性创新。同时,设计“信息化”发展,工业设计教学需培养关于“智能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现“大数据”在设计上的应用,培养综合能力。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创客文化兴起,设计的“明星制”已经被打破,设计逐渐“去中心化”,工业设计教学需培养互联网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能力。总之,设计教育必须有开拓的热情朝气、扎实地推进和理论的深化发展,真正做到设计服务社会、引领生活。
    从根本上说,教授的成果就是大学的高度。沈祝华教授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育人、科研、创作及学术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是我们工艺美院大学文化、教学和科研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鉴往知来,作为工艺美院人要传承好、应用好、发展好这些经验成果和思想精神。我们的学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发展的基础还相对较弱,现在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确实需要沉下心来在专业上开拓创新,在教学上踏实付出,在科研上敏锐深入,使学校发展有传承,有底气,有精神,有动力。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惑,我们曾为自己在传统文化根底和现代科技的掌握上感到不足,今天的青年教师们也面临着当今时代工作、生活等新的压力,但共通不变的是要有踏实学习的进取精神。看一看我们前辈教师在教学上的敬业、在学术上的投入、在现实条件下的开拓之举、乃至退休之后在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应是一种最有力的启示。
    光阴如梭,韶华易逝,我们从1983年入校工作,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一起从事共同的教育事业是种缘分,我为有沈祝华教授这样的同事和老友感到高兴,希望这样的从教展览能带给学校师生更多的启示。
                         

潘鲁生 甲午冬至午夜 于历山作坊

 

上一条:我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在2014新丝路网络模特大赛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关于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业界环境的分析”讲座举行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