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邵力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2012年6月5日,“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围绕古村落保护相关议题记者采访了邵力民先生。
记者:传统村落在布局选址方面非常注重风水,请你谈一谈传统村落布局的一般特征。
邵力民:传统村落,从字面意思来讲,传统即是历史性。我所理解的村落布局是由房屋、土壤、地形以及乡土植物,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还有地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我们所看到的传统村落,例如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以及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他们的村落布局的共同特点——防止外族侵略。尤其在南方地区的村落布局上体现尤为明显,当地居民在进行村落选址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发展的延续性,一般都会选择北面有山、南面朝阳的开阔之地。我曾对此进行过考察,根据当地人介绍,这样选址的主要是为了视线开阔、利于防守。华北、东北一带的北方村落的布局特点则更侧重于院落方式,建筑的布局争取阳光地带。
记者:不同区域的村落形态地域性非常鲜明,这种鲜明的特征是受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
邵力民:民居和村落的布局首先关注地形地貌、土壤以及植被等条件。房屋的建设由于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一般选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比如,在山东茌平、莘县一带,当地没有山脉,建筑多为土坯房;在临沂山区,当地村民则就地取材,建筑多为石板房;在贵州安顺一带,房屋,甚至是屋顶,多是由石片建成的。这些都体现了民居建筑就地取材这一特点。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传统村落组成的要素不同,所以在世界各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住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局面。这些住宅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适应环境。例如,在多雪的地区,房屋的起翘以及材料与热带地区大不相同;在热带地区,住宅注重通风;在恶劣天气地区,建筑的墙体则一般比较厚,院落一般比较封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代建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记者:请你谈谈传统村落存在哪些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生活有何启示?
邵力民:严格来说,“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碳的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从而减缓了生态恶化。
乡村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但是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城市的多,讲农村的少。实际上,低碳农村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师生曾在2011年9月对山东省寿光市桑家庄子村的低碳生活进行过调研,并且发表了调研报告。根据桑氏族谱考释,明朝万历年间,始祖桑镇由河南府徙居此立村,因姓氏故名桑家庄。当地的低碳生活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村民在院子中种植植物及蔬菜瓜果,即食即用,不仅减少了贮存用电,同时还调节了院落中的空气清新度;二,村民普遍使用节能灯,安装太阳能,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三,建筑的设计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通过本次的调查,让我们更加了解农村的新面貌,发现了当地居民运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智慧,不过度依赖能源的利用,缓解城市能源的紧张。从新的视角出发,农村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城市环境计划方法、营造方法有一定借鉴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又改善生态环境。
另外,由这次的会议所发起的北方传统村落的调研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目前来讲,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北方的乡村还很贫困。在调研过程中,不光是从好的、积极的一面进行探讨,还要注意农村现在所存在的大量的问题。比如说,传统建筑由于受到结构、材料、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用年限往往有限;在农村中水的利用,特别是排污的方式,由于没有集中的管道,粗放的排污方式对土地和环境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国家或者地区推崇集中式住宅区,加速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原因所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房屋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们生产和劳作方式的改变,到那时,我们的乡村会成为什么样子呢?这次大会,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式,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前景之门。
采访:李强